2008年9月12日,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王立群和青年歌手何洁走进“中国故事”,王教授用“美轮美奂,精彩无比”八个字形容“中国故事”的祥云小屋,给予“中国故事”运行团队非常高的评价并提出希望奥运会结束后祥云小屋能够保存下来,让更多的人受益。
主持人贾静:大家好,非常高兴今天我们又相聚在《中国故事》大师对话的访谈现场,今天非常有幸请到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生导师王立群老师,同时我们还请来著名歌手何洁,还有六朵金花之一的胡琼,她今天代表四川、重庆和湖南作为这三个省的代表向我们的两位嘉宾来交流和请教,我是《中国故事》核心运行团队六朵金花之一的贾静。开始之前先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中国故事》。《中国故事》是2008年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由北京奥组委和国家文化部联合主办的文化展示活动,我们的区域主要是位于奥林匹克公园,《中国故事》主要以展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结合了多种展示手段来全面呈现全国各地的民族民俗代表性文化,今天王老师已经走过四川、重庆和湖南小屋,先请王老师谈一下您走过这三个小屋的感受。
王立群:非常荣幸来参观祥云小屋的三个省市的展览,总的印象可以概括成八个字“美轮美奂、精彩无比”,这几个省都去过,四川、湖南、重庆这三个省市都去过,但是对这三个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东西了解的并不是太多,这次看过以后感到受到的震撼非常大。过去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虽然去,但是都是匆匆忙忙,是学术会议或者是其它的文化讲座,很少有时间集中和我们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大师们接触,同时也很少有机会看到我们这三个省市精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东西。这次奥组委给了这么一个机会,感到很荣幸,看过以后感到很受震撼,这是一个总的印象。
我先从羌族文化开始说起,我前天在武汉做中宣部的中秋晚会,昨天才从武汉飞回北京。我接触今天的三个省市当中第一个对我印象比较深的就是羌族,羌族在我们的专业领域中间是接触比较早的一个领域。因为羌族从历史上看,它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民族,张骞通西域就是想走匈奴和羌族中间的一个边道到中亚去,结果被匈奴扣住了。我们讲苏武牧羊,也要经过羌族地区,因为当时中国的西北部也就是今天的新疆、甘肃、内蒙这一带,在当时主要是两各民族,一个是匈奴族,是一个很大的民族,再一个就是羌族,所以羌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民族。我看到四川的羌族从历史上看,它是中国先秦时期羌族由于人口的发展在原来的地方无法生存,沿着山脉向南迁徙,最后到达四川这一带。这个民族后来又很多分化,但它毕竟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之一,也是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传统的民族。这个民族现在人口并不是太多,但是我们刚才看到首先印象很深的就是这个民族的顽强,这个民族因为生活的主要地区是在山区,刚才我听介绍都是在海拔四千米以上的地区生活,这些地区相对来说战争可能比较少,外族的入侵比较少,便于他们生存,但同时也限制了他们的发展。
这次汶川地震,羌族文化受到很大的损失,羌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要绵延下来应当比有文字传承的民族更艰难。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字是从商代出现的甲骨文这样发展下来的,我们讲到的夏商周,夏代是没有文字的,所以夏代的文化我们现在能看到一些文物,但是由于没有文字的记载,所以夏代文化我们现在有很多地方不太明白,包括《史记》夏本记当中记载的东西,学界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因为没有文字。从这个角度来看,羌族的民族能够延续下来,更加困难,它是没有自己的文字,至今靠口耳相传的这样一个民族。这个民族本身的绵延和存在已经说明了这个民族是一个非常顽强非常有生命力的民族,因为没有文字的传承,它生活的地区应当说是人类生活比较艰难的地区,不是在富庶江南的鱼米之乡,而是在海拔四千米以上生存条件非常艰苦的山区生存下来的。这个民族本身应当说包含了坚韧还有顽强的民族基因,但它毕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五十六个民族之一。中华民族是一个大的整体,羌族是这个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应当说羌族文化当中最可贵的像顽强、面对灾难的从容应当说是我们这个民族精神非常重要的,包括汉民族所经历的历史磨难也非常多,但是它能够延续到今天也是靠这种民族精神的支撑。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不是一个民族形成的,是许多个民族共同融合成的,也不是哪一个人创造出来的,它是我们的先人我们的先贤包括像孔子、孟子、老子、庄子一直到司马迁,包括我们很多民族文化的先人在他们生活的时代,他们不断用自己的智慧总结了当时文化中很优秀的东西,然后一代一代传下来,所以民族精神的形成应当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这次的汶川地震我们的民族精神得到了彰显,让世人也使一些对我们当代中国有种种忧虑的文化人看到了希望 。我们这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并没有因为物欲横流,没有因为经济的高度发展,没有因为人们更多的关注物质生活的改善而丢失而消解。在地震当中我们的民族精神得到了彰显,同时奥运也是一个彰显的机会。今年我感到作为文化人来说感到很庆幸的两点,汶川地震和北京奥运,有两次集中彰显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面。
我这次来到奥运村看到很多志愿者,我上个月来的时候录制节目没有机会看,朋友送了一张票也没有看,很遗憾。这次残奥会也没有看,但是我看到了很多志愿者,志愿者这个词也是今年给中国人留下印象很深的一个词,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团队。昨天和祥云小屋的六朵金花在吃完饭的时候交谈,我从她们身上也看到了奥运所弘扬激发彰显出来这个民族的希望和精神内核,很受感动。
虽然羌族文化在这次汶川地震当中受到毁灭性的打击,这个民族的文化不能靠文字通过文献记载下来,是靠“撒比”作为文化的传承人,靠他们的解读和口耳相传的代代相传而保存下来的,而这次地震当中他们有三个“撒比”遇难了,这应当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因为这个“撒比”本身就是羌族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而他们的去世因为没有文字的记载,这些人去世以后可能有些东西就消失掉了。“撒比”遇难以后,是不是其他人还能够保持他的东西复制下来?作为羌族古老悠久具有顽强精神的民族应当说在这次地震中间接受一个教训,像“撒比”这样的文化传承者传播者是不是应该多培养一点,否则一旦遇到什么天灾人祸的话,我们这个羌族文化就可能遭到更大的损失。我刚才看了一下他们的解说,他们用了“毁灭”这个词,当然还有其它的“撒比”幸存。
我也看到了羌族文化并没有因为这次地震而消失,羌族文化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它是在中国的秦始皇见过之前春秋战国时期都已经存在的一个非常古老的民族,这个民族绵延了几千年,这个民族的 文化就像这个民族本身一样是永远不会消失的,永远是中华民族非常值得骄傲的一支。
第二点,今天看到很多现场表演的大师,大师这个词这两天网络上炒的很热,由一个文化人引发了大家对大师的关注,什么样的人可以称得上为大师?我参加过一些活动,有一些观众处于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喜爱说我是大师,我马上就反对,我绝不是大师,我只是一个老师,大师这个词不敢妄称。我来自河南,我在读书期间有很多老师给我们讲课,我印象很深的有一个讲古文字学的老师,这个老师已经去世了,他叫赵天卫,我跟他学古文字学学了一年。赵先生光讲《说文解字》序给我讲了一个星期,这些老先生所有的文化积淀是像我们这代人所无法相比的,但是今天我确实看到了一些大师,包括台下在座的一些大师,他们的作品让我感到很震撼。第一个震撼是羌族文化和羌族的民族精神,第二个震撼就是今天看到的大师,因为他们可以说是真正的大师,他们在我们中国的文化遗产有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这几年我们才比较关注的。现在在高等院校专门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机构,我知道教育部在广州中山大学就有一个教育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中心主任就是当年我读硕士的一个同学康宝城教授,他们那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要研究的是戏剧,皮影戏这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山大学的戏剧学比较发达,所以他们在搞那些东西。今天看到一些觉得非常惊讶,特别像我们后面的这些东西,能够在一张绣布上通过针的上下绣出两种不同形状栩栩如生的动物,而且绣的这么逼真,应当说真是精妙。这个活儿如果叫我干的话,绝对干不了。
我们搞的工具要有文字要有文献,我刚才看了刺绣,这些大师当中他的脑子当中已经把这个形象熔化刻在脑子当中去了,我要是画个什么猫狗一定要用铅笔打个草稿。我曾经在文革中间教过两年美术,在一个小的地方教美术,我知道画画要打草稿的,他们是不需要任何草稿的,因为他们已经把这些东西镌刻在自己的脑海之中了。还有一个颜色,每个细部的颜色也是镌刻在他们的脑子中间,用他么细的针,我看不清,我拿出来我的老花镜,这个老花镜的度数不太好听,250度,我戴上花镜看了一下,我在《百家讲坛》的讲稿只能看见宋体一号字,把七八千字的讲稿压缩成一千字的宋体一号字,不光我是250度,易老师也是250度的花镜,我们两个人在上讲坛之前都得有一个写讲稿的过程。这个很不容易,用那么细的线,那个线细的跟头发丝差不多,我估计我们戴上250度还是看不见那个线。我们学校开放古典变绣,变绣也有双面绣。我看到各地的刺绣都不一样,应当说这个刺绣是中国非常古老的一种艺术品,而且它是把实用和艺术二者非常巧妙地结合起来。因为刺绣可以穿戴在家里面做装饰,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同时又是一种艺术,这个东西很不简单。我看到以后感到很惊讶,另外我还看到了一些年画,我对年画感兴趣是因为开封附近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古镇叫朱仙镇,朱仙镇有名是因为岳飞在这里打败金兵。
年画是一种传统工艺,它的颜色不是靠现代的化学物质把它调配起来的,靠天然的矿物质直接生产出来颜料,这种颜料有一个特色,你用我们现在的化学方法配制不出来,而且它不褪色。年画最早是从民俗来的,中国是一个农耕民族,所有的节庆都是和农耕的季节相关的,所以我们中秋节很多活动,端午节很多活动都是跟季节农事相关。而年画是过年的时候从春联起源过来的,表示吉庆、辟邪、祈福,也是非常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西南地区也有这么精美的年画,过去这方面的关注不太多,今天看到这个年画非常漂亮,而且它不是单色的而是多色的泡色印染,不能印一次,要多次印,一色一版,一共13色,是非常艰难的过程,这个也是非常珍贵的古老的艺术,而且也是值得收藏的。我是搞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代以前的文学研究,对这段历史比较熟,西南地区像我今天看到的四川、重庆,湖南开发的还比较早一点,特别是四川和重庆开发得比较晚,李白的诗写得很清楚,由于蜀道的阻隔,四川开发比较早,我曾经看过三星堆的文化,应该说古蜀国也是在中国历史上一个未解之谜,像金沙这些东西怎么突然就冒出来了,突然之间就消失掉了。从史书记载来看,秦桧王时期平蜀,把蜀地纳入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内,原来是相对封闭的地区,因为蜀道的原因。到了汉武帝时期干脆就派司马相如到巴蜀,司马相如写了著名的《于巴蜀西》,应该说这些地区是比较偏远的地区开发比较晚,不像黄河流域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民族最早由黄河流域由西向东,看中国古代的都城就可以知道了,中国秦皇的都城是咸阳,汉代就到了长安,再往下发展就到了洛阳,从洛阳以后再发展到开封到了北宋,到了开封以后分为两支,一支向北发展就是现在的北京原代的大都,一支向南发展就是现在的杭州、南京这一带,中国的都城沿丁字线发展,中国主流的文明起源是从西向东沿着黄河这一带的,今天看到的西南地区这几个省也有自己的文化。在两百万年之前,像四川、重庆已经有了原始人的生存遗存,这个地区应当说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组成部分。
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后,这些地区发展得更快。今天有幸看到了我们西南地区的一些东西,特别是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看到我们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顽强拼搏和艰难的生态环境中间生活下去的精神还看到了这些地区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零距离接触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当然还有云南、贵州没有看到,这些地方还有很多争论的东西,非常感谢祥云小屋,感谢《中国故事》,这些创意非常好,希望媒体表达一下我个人的心愿,希望祥云小屋的《中国故事》能够用一种妥当的方式把它长期地保存下来,留在北京,成为将来北京文化宣传的一个重要阵地和窗口,这样不只我们在奥运期间可以看到,回去之后可以跟很多朋友讲,他们将来到北京也要看。如果你们都撤走了,他们将来看不到,而且这是一个功德无量的事情,因为是在宣传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我们有30个省展示自己本省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华。六朵金花还有许多工作人员付出大量的心血,把它布置起来,做了这么一个好的集中的展示,如果随着奥运的结束很轻易的撤掉了,这是一个很大的损失,要重新把它们整合到一起,很不容易。这次奥运借助这个机会把这些东西整合到一块儿,感谢奥组委给了我们一个开眼界的机会,我们过去看的都是文献,包括传世的文献和出土的文献,很少能看到实物,实物只能到博物馆到考古现场去看,这个是很困难的。我们往往到一个地方就要联系博物馆看他们的实物,那个对于我们做研究非常有用。今天我们肯到另一种文化,就是三个省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感谢给我提供这个机会的《中国故事》。
主持人贾静:非常感谢王老师对于《中国故事》如此之大的肯定,刚才王老师表达的心愿其实也是我们很多人共同的心愿,奥运会结束之后《中国故事》包括所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以一个什么样的形式继续保存下来,能有一个集中的地方,大家都可以看到,我们会为此而继续努力。
王立群:我觉得一个方面可以靠媒体的力量,另一个方面我认识很多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我回去给他们烧把火,让他们在全国的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会上搞一个提案,提案一上去了,特别是有若干位著名学者、文化人的联名提案一定会受到中央政府的重视,这样的话会有一个答复。明年开双代会的时候搞一个提案,我认识很多这方面的人,我也参与他们的活动,让他们写一个很好的提案做一个调研,提出一个妥善的方法。如果作为提案提交上去的话,估计发改委、文化部会有一个明确的答复。
主持人贾静:我想问一下何洁,刚才王老师看了那三个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做了非常全面的解读,你是在四川上学的,而且现在作为《中国故事》的志愿者你刚才到四川小屋的时候是什么感觉?我看到你出来的时候眼睛是红润的,能给我们讲讲吗?
何洁:之前在四川上学有很多朋友老师都在成都,我记得地震的时候我很紧张一直联系他们,但是联系不上。我也能够体会失去亲人朋友那种痛苦,我刚刚开始看的是湖南和重庆,最后看的是四川,四川小屋跟别的地方不一样,比较简单。但是我最后看到那面墙上所有的笑脸的时候我真的很感动,而且我特意问了一下知道它是震后才拍的照片,有很多张笑脸,有大人有小孩,有像王老师说的,这是因为他们一直以来的那种精神,所以发生了这么大的一个事件他们还能够笑得如此泰然,我觉得很感动,也很痛心。我一进去的时候拍了整个羌族的场景,因为地震的原因大部分被毁灭了,我觉得很心痛。
主持人贾静:这之前对于羌族文化有多少了解?
何洁:说实话不是很了解,感谢《中国故事》让我了解湖南、重庆、四川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天很遗憾没有看到贵州,因为我是贵州人,我想去多了解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做一个带头作用,让年轻的小孩子更多关注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觉得这是一种民族的骄傲和自豪,应该持续下去。
主持人贾静:何洁和王老师是一样的,其实他们共同表达了中华民族坚强的精神,当大的灾难来到我们面前的时候,每一个人都用一种非常坚强的心态面对这样的灾难。刚才王老师也提到了羌族文化是永不消失的文化,祥云小屋也是我们最用感情的小屋,9月5号残奥会《中国故事》的新闻发布会上我们也举行了一个交接仪式,向四川省文化厅交接了接力棒,关于这个接力棒的事情让我们六朵金花之一胡琼给大家说一下。
胡琼:当时现场说实话有感动也有激动,同时有点舍不得,舍不得是因为当时我脑海里面闪过好多画面和场景,当时知道四川地震之后带给我们六个姑娘以及我们所有人的触动,也想起了当时为四川小屋策划方案决定主题时的场景。当时我们定位三点,一个是可爱,因为我们的国宝熊猫生活在四川的,受到的灾害特别严重,再一个就是坚强,坚强就是地震之后咱们四川人民以及羌族人民用我们坚强的精神给了我们很大的触动。画面闪过之后想起工作的场景,想起为四川小屋所做的工作。感动和触动是因为既然四川省文化厅接手这个小屋,充分说明四川的抗震救灾取得阶段性的胜利,祝愿四川把家乡建设得越来越美越来越好。
主持人贾静:接下来想问一下王老师,应该怎么样更好地保护羌族文化?
王立群:羌族是非常古老的民族,因为汉族的形成是远远比羌族要后得多,时间上要推迟,因为到了汉朝建立以后公元前2020年刘邦在山东登极称帝以后西汉王朝汉族才逐渐形成,这之后没有汉族的说法,但是羌族早在这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因为羌族是一个古老的悠久的民族,它是一个没有文字记载的民族。我不知道这个是什么原因,中国有一些少数民族没有文字,新中国创立之后有自己的文字,有了文字之后才把自己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保存下来,而羌族至今都没有自己的文字。仅仅靠口耳相传是非常危险的,靠个体的生命意外消亡可能导致这个民族文化历史的中断,对羌族文化我倒是有一点很朦胧的想法。羌族可以采取各种办法,或者创立自己本民族的文字,如果说本民族的人非常少创立这个文字比较艰难的话,能不能采取其它民族比较通行的名字,把自己民族文化的历史用其它文字记录下来,这也不失为一种保存自己民族文化历史的一种方式。我们现在还有一些“撒比”存在,我们可以采访这些“撒比”,趁他们健在的时候,用录音录像的方法把他们口述的东西记录下来。没有文字但是有语言,可以用语言的东西说一说,记录下来。有录音录像存在的方式也是一种保存的方式,保留这个悠久民族的历史文化,应当采用各种手段进行抢救性的保存。因为它毕竟处在一个地震带上,又生活在一个非常艰难的高山地区,地震何时发生我们很难判断,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做民族文化的保存就很重要,这是我的一点建议。全国的出版单位如果愿意为保存羌族文化做一点贡献的话,我也呼吁我们有一些出版社能不能够出一套图文并茂的宣传和保存羌族文化的书籍,把羌族文化记录一下,这也是一种方法。你就靠口耳相传,靠“撒比”,万一“撒比”不在了呢,很难说。现在的科学技术不能复制人的大脑,如果能够复制人的大脑我们可以采用方法把“撒比”的大脑复制下来,我们现在没有这种方法,可以采用其它方法把它保存下来。文化的传承是不能中断的,一个民族是不能消亡的,一个民族不能消亡这个民族的文化也不能消亡,就需要采用现代的手段把它保存下来,这样就可以让这个民族的文化永不消失,现代科技的手段可以借助。
主持人贾静:您是研究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三皇五帝尽在您的研究之列,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羌族文化也好或者是我们其它的即将消失的文化我们保护它的意义是什么呢?
王立群:我去过宁夏,宁夏有一种文化就消失了,宁夏曾经建立过一个古老的王朝西夏王朝,西夏王朝在中国历史上曾经盛极一时,现在的宁夏可以看到西夏的文字,西夏的文字我们看到以后似曾相识,它是用汉字改造了一下,用汉字的部首拼出来的西夏文字。但是你第二个感觉,一个也不认识。它是用汉字的部首拼出来的西夏文字,这种文字猛一看似曾相识,仔细一看没有一个字认识,因为我们搞古典文献读很多书,专门学一门课就是古文字学,要记很多字,但是我看到西夏文字没有一个认识的。西夏王朝消失以后,西夏的文化文字没有流传下来,给研究西夏文化带来很多困难。羌族文化也好,西夏文化也好,保存它的重要价值,在于保存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就像世界上有这么多民族这么多文化,我们提倡这些文化的民族他们的文化多样性,就像提倡生物多样性一样,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也许这种文化遗产我们现在还没有意识到它的价值,但是在将来我们可能会意识到它的价值。有些价值被我们当代人认识发现了,有些文化的价值和它的意义可能在我们的后人那个时候才能够被重新认识和定位,所以保存它们是至关重要的。就像我们现在保护长江里面的中华鲟一样,像保护四川的大熊猫,我们保护它就是为了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生物的多样是自然界的,文化的多样是人类社会的,每种文化都不能让它消亡,因为多样的文化才能构成一个多彩的民族,才能构成一个丰富的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决定了每一种民族的文化都不能让它消亡,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它们永不消亡。
主持人贾静:希望像王老师说的,通过《中国故事》让很多文化永久保存下去。今天我们的观众有四川、重庆、湖南的工作人员,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问一下王老师。
观众:我是四川小屋的志愿者,在汉朝学者和文化精英的心目中,匈奴和羌族的形象有什么区别?汉代的精英是怎么看待这两个不同的民族?
王立群:记录少数民族的话比较早的文献就是司马迁的《史记》,《史记》有一篇《匈奴列传》,还有一篇《西南夷列传》,这两篇列传记载了匈奴和当时西南地区的民族。司马迁的记载仅仅限于政治传承的记载和生活习俗的记载,对于这些民族的先民相貌的记载没有。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应当是汉代出土的陶俑,汉代出土文物当中有一些俑,有一些歌舞俑,有一些汉代的形象,有一些少数民族的形象,但是我们很难判断哪个是汉人,哪个是羌人,因为没有用文字标明。所以文献记载没有看出来匈奴人什么样,羌族人什么样,这是非常可惜的,当时没有这么多先进的东西,如果有这些东西的话,当时匈奴、匈奴的长衣、匈奴的胭脂统统拍下来。从文献记载也看不到,顶多能看到像秦始皇,秦始皇的鼻子高高地挺起,他的胸脯像鹰和鸡一样,鸡胸很难看,但是那个记载是不是可靠也不一定,那是一个很讨厌秦始皇的人说到秦始皇长的什么样,因为讨厌他所以估计会丑化他。
观众:我是重庆小屋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者,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容易发生转变,我们的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于人们的劳动生活之中,比如川江号子,人们的劳作方式在生活中发生了改变,那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会慢慢消失了。在保护中学界有一种争议,我们一直也有这种困惑,博物馆活态的展示宣传,对于劳动方式发生变化过后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发生传承的变化,这种情况下怎么样更能够把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王立群:这是一个难题。因为号子是船工拉着船逆水而上,一个是为了整齐,协调大家的力量一起用力,另外是有节拍有节奏的,另外是为了鼓舞纤夫的士气传承下来的号子。现在修了三峡大坝,水涨的那么高,有很好的船不需要人力去拉,纤夫就不存在了,纤夫不存在号子肯定不存在了。所以说劳动方式的改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劳动方式的改变,我们讲艺术的产生、文学的产生其实都是起源于劳动起源于生活,这个改变了,它的消亡就非常快。纤夫不再了,就不唱号子了,要保存下来很困难。现在这种保存只能靠影像,找找当年拉过船的能够唱的唱一唱录下来,随着这些人的消亡,随着这些人的消亡,拉过船的纤夫不存在了,号子就没办法再流传了。不像雕刻这种东西,这种东西虽然您的生活在改变,作为一种艺术性它永远传下去,这个毫无疑问,而且它可以永远保存下去,具有很强的收藏。像刺绣都可以的,而你说的东西号子既不能雕刻又不能刺绣,它是发生的,随着劳动方式的改变纤夫不存在了,号子也就消亡了,这个就比较难办。现在能够保存它的方式就是靠诸位手里的摄像机。
主持人贾静:谢谢王老师。何洁今天表达了一个遗憾,她说她没有看到贵州小屋,但是给大家带来了一首非常好听的贵州民歌,我们请她来表演一下。
何洁:唱的不是很好,小的时候学过跳舞,在剧团里面老师经常会弄一些我们贵州的小调给我们编舞,我现在记得有一首歌《好花红》,是彝族的歌曲,今天给大家唱一下。
主持人贾静:最后我们要给王老师和何洁送上我们《中国故事》的礼物,是我们今天的最后一个环节。《中国故事》的工作服还有奥运景观雕塑作品。